网站首页 >> 李氏名人 >> 文章内容

李鼎铭——开明的党外人士

  来源: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李氏委员会福鼎理事会  [字体: ]

李鼎铭(1881——1947),陕北的米脂县人。  
         李鼎铭幼年时家境贫穷,寄居在舅父杜良奎家读书。杜良奎是大名鼎鼎的杜聿明的父亲,精读史书,擅长文墨。少年李鼎铭在求学中奠定了扎实的国文、史地和医学知识功底。
1903年,二十二岁的李鼎铭,在绥德府大考中,取为廪生。皇榜提名的李鼎铭并未留恋学位和待遇,回家乡桃花峁村办学。辛亥革命前后,西学东渐,来自北京、天津的一些新思潮、新信息,开始传到陕北这块遥远而又闭塞的土地,李鼎铭深受启发。
   1935年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实现了北上抗日的目标,但国民党反动派却污蔑共产党是"流窜陕北,为匪作乱",他们置日寇侵略、民族危亡而不顾,派出大军围剿红军,杀戮人民。由于当时的处境和国民党的反动宣传,李鼎铭对红军及革命根据地的认识是陌生的,对共产党提出的各项抗日主张持怀疑观望的态度。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两将军出于抗日爱国的民族大义,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下,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扣押了蒋介石。李鼎铭当时认为,国共积怨很深,共产党一定会借此杀掉蒋介石,但后来蒋介石却被释放了,这使他十分意外,迷惑不解。后来听周恩来的一次讲话他才知共产党以民族大义为重,他由此佩服共产党的正义之举、理智之见和为了民族崇高利益的高瞻远瞩、不计党派恩怨的高尚风格。从此,李鼎铭对共产党的认识有了根本性的转变,并逐步走上与共产党合作共事的进步之路。
   李鼎铭儿子李力果在榆林中学就读时,深受共产党人的影响,投身革命,1931年在北京被敌人关押在草岚子监狱达五年之久。李力果从事革命期间,经常向父亲宣传进步思想,讲述共产党救国救民的正确主张,这些都深深打动了父亲。后来,李鼎铭给狱中的儿子寄出长信,鼓励李力果"能为人所不能为之事,建人所不能建之功"和"困苦艰难中磨练精神,增长其志气启发其知识"等,勉其坚定意志,坚持斗争。就这样,李鼎铭由开始不同意、不支持儿子进行革命活动,转为倾向革命者,接近共产党,支持儿子为了正义的事业英勇奋斗。
   1940年年初,为了贯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在抗日民主根据地建立"三三制"政权的任务,即在普选产生的参议会和政府人员的分配名额中,共产党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人士占三分之一,中间派占三分之一。这年8月,在陕甘宁边区政府普选中,李鼎铭以资深名士当选为米脂县参议会议长和陕甘宁边区政府参议员。后来他去了延安,聆听了毛泽东等人的几次讲话。这些对他影响颇深,他认为中国共产党与党外人土是诚心实意的合作,边区政府是民主进步的典范。于是他毅然迈上了与共产党合作共事、努力为边区政府服务的建言献策道路。
   1941年10月15日,在边区政府二屈一次参议会上,经毛泽东提名,李鼎铭当选为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这次会上,如何克服、当时面临的严重经济困难,克服根据地政权职能中存在的机构臃肿、人事繁杂现象和如何坚持长期抗战等,是大会讨论的主要议题。广大参议员踊跃发言,积极献策,就边区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提出许多提案和建议。之前,李鼎铭曾深入到米脂、绥德和延安周边各地进行实地调查,听取意见,又目睹实际存在的问题与困难,便主动找陕北著名人士姬伯雄、马济川、安文钦等人商量,以他个人名义,毅然向大会提交了精兵简政的提案。这个提纲的总原则是:精简、统一、效率;节约、反对官僚主义,主要内容是:政府应根据客观物质条件及主观经济需要提出计划经济,以求全面提高生产力,改善经济条件,加强经济基础。在现有经济基础上,政府应有量人为出的统一计划;在财政经济力量范围内和在不妨碍抗战力量条件下,对于军事应实行精兵主义,加强战斗力,以兵皆能战、战必能胜为原则,避免老弱病残、滥竽充数等现象;对于政府实行筒政主义,充实政府机构,以人少为精,胜任职责为原则,避免机关庞大,冗员充塞,浪费人力财力等现象;规范供给条例,避免不必要的供给与消耗;提倡节约、廉洁作风,克服浪费现象。提案一出,反响极大,大多数参议员认为,提案适时中肯,具有远见卓识,是当时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决策。随即"精兵简政"提案,经参议会审查,形成第八十一号决议案,交边区政府办理。
   毛泽东主席得知李鼎铭提出的精兵简政提案后,十分重视,毛泽东把提案内容一字一句地抄在笔记本上,同时还加了一段批语,指出:"这个办法很好,恰恰是改进我们的机关主义、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对症药。"后来毛泽东还专门找李鼎铭谈话,虚心听取建议,并在一次讨论上说:"看了李鼎铭副主席精兵简政的提案,真是受益匪浅,李鼎铭的提案好得很,我们要当做一个极为重要的政策向党政军民各部门提出来,加紧实施。"这也是对李鼎铭为党分忧之心,参政施政才能的高度评价和赞赏。1941年12月,党中央向各抗日根据地发出精兵简政的指示,要求切实整顿各级组织机构,精简机关;加强基层,提高效率,节约人力、财力等。以后又多次做出决议,颁发文件,号召全党和根据地的于部群众照此执行。1944年9月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又对精兵简政做了高度评价,他说:"精兵简政这一条意见,是党外人士李鼎铭先生提出来的,他提的好,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采用了。"1942年,毛泽东还为党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写了一篇题目叫《一个极为重要的政策》的社论,把精兵简政正式作为边区政府和各个抗日民主根据地开展工作的指导方针。陕甘宁边区政府各机关部门从1941年到1944年先后经过三次精简整改,效果极为明显,达到精简、统一、效率、节约和反官僚主义、反形式主义五项目标,受到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在当时的环境下,这个提纲被采纳,被认可,又在实践中顺利实施,是一件了不起的政治大事。当时的边区政府和中国共产党领导机关,能广泛联系群众,使军政关系军民关系十分密切;能虚心,听取意见,使一切爱国力量、民主进步人士、党外开明人士团结在自己周围;能克勤克俭,廉洁自律,使各级干部和边区政府机关工作人员树立起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特别像李鼎铭这样的党外人士;受到共产党的尊重,使他们心情舒畅,没有顾忌,诚心地积极地与共产党合作共事。延安时期党的各级领导机关,有高效的工作作风,廉洁的生活操守,清明的施政行为,是我们党党风建设和统一战线工作的最好时期,这是与李鼎铭的倡言分不开的。所以,李鼎铭提出的精兵简政政策,是对中国革命事业做出的重大贡献,永远载人中国人民解放运动的历史   
   在延安的岁月里,李鼎铭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忠实积极地贯彻协助党在边区的各项事业。在民主政治方面,李鼎铭要求在"三三制"政权中,民主人士要有职有权,不做"客人",不当摆设,克服包办代替、主观武断的施政现象;在政权建设方面,李鼎铭热爱公益,关心百姓,积极宣传支持抗战需要、促进人民生活的主张,自己经常下到基层,了解情况,体恤民情,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在边区经济教育方面,李鼎铭提出的一个观点是:发展经济普及文化,倡导推广植棉,自织自纺,栽桑养蚕发展丝织和发展皮毛三项生产措施,并动员绥、米、佳、吴一带组织移民,到边区内地开荒垦地,确认他们的地权,并积极发展边区的中等教育,设置学校等。
   1947年10月,边区政府为了避开胡宗南匪军的进攻,临时转移到绥德县义合镇办公。12月11日,李鼎铭在此病逝,享年六十六岁,后毛泽东专致挽词,中共中央专发唁电,社会各界同赞李鼎铭为"爱国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