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李氏研究 >> 文章内容

后港李氏——李富(制干)后裔

  来源: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李氏委员会福鼎理事会  [字体: ]

后港李氏——李富(制干)后裔

李  传  华

后港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天然良港沙埕港畔,水陆交通便捷,以海洋捕捞,海水养殖和农业生产为主要经济来源,其地理位置优越,三面环山一面临海,有近万亩海滩涂可作为养殖基地和围垦造地。目前五万吨级码头已破土动工,后港村被列入福鼎市环沙埕港湾经济开发总体规划之中。隶属福鼎市沙埕镇管辖下的一个行政村,全村人口1600余人,其中李氏宗亲600余人(含其他支系),自1950年至今有七人李氏宗亲担任该村党支书记和村民委员会主任。

据家谱所载,后港李氏于明万历28年(公元1600年)从莆田市梅坡迁徙至沙埕后港(酒库里),之后,陆续有林氏、杨氏从莆田市(兴化)迁徙至后港居住。目前部分李氏宗亲还能说一口不纯正的莆田(兴化)方言,由于历史等原因我们与莆田宗亲长期失去联系,在九十年代后期根据族谱记载着后港李氏源流等情况,我们曾多次派李氏宗亲代表前往莆田寻根问祖未果。后经厦门市卫生技术专科学校副教授、省李氏委员会副秘书长李传快宗亲的帮助下,由后港(奥腰、海屿)宗亲李孝修、李孝渔、李孝炳、李传忠、李传兴、李传凯、李家文、李德光等人再次组团前往莆田市白塘李氏宗亲会会谱寻根认祖,经双方谱系确认,同时记载者肃公同是李富(制干)的第七孙,同是进士,莆田白塘始祖伯玉公的七世孙,确实是同根同祖,莆田市李氏文化研究会和莆田市白塘李氏宗亲会于2004年10月13日出具了认祖确认书为据。 肃公是李富(制干)第七孙,李富(制干)三子延麟(作麟)公的长子,肃公为特奏名进士,在外地为官,事载郡志,娶黄氏生子名泰,又娶陈氏生子名仙师,肃公(莆谱载五十五岁)逝世后,仙师随生母陈氏居莆田梅坡生活;肃公的后裔第十一世的玄孙应愉公为后港始祖;肃公的后裔第十四世的玄孙子启公居后港,于乾隆年间先后迁居点头海屿至今。

李富是闽越江安王李元祥(李渊第二十子)后裔的第十四世祖李伯玉(莆田白塘始祖)的玄孙,故有“安王世胄”之称。李富(制干)是宋朝著名的抗金英雄,他生长在宋代民族矛盾非常激烈的动乱年代,为抗击辽、金的入侵,救民于水火,建炎元年(1127),金兵南侵,南京(今河南商丘)、临安相继失陷。李富毅然捐献家资,招募义兵三千人,从海道扬帆北上,入长江,向孟太后提出兴宋破金的谋划。太后把他的兵隶属韩世忠部下,授承信郎。他随即收复建州,攻克大仪,屡立战功,金兵败回北方。因此,李富与韩世忠、岳飞等抗金名将相友善。宣抚使张渊十分赏识李富的材略,荐任殿前统制司干办公事(故称“制干”)。当岳飞被奸相秦桧等陷害,以“莫须有”的罪名冤死于风波亭时,李富义愤填膺,辞官回里奉母。李富辞官归养后,十分重视教育,捐巨款修建兴化军学,在梅峰寺畔建卧云轩和梅峰书院,培养了一批贫困学子,他修筑海堤,围垦造田万亩,建造大小石桥34座,把兴化平原连成一片,至今仍发挥着作用。李富(制干)祠和墓被列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李富(制干)后裔遍布福建省莆田白塘、仙游、连江、福州、福鼎、广东潮州、江西、浙江、陕西、江苏南京以及台湾、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福鼎沙埕镇后港李氏从莆田白塘迁徙至今达410年,分别居住在点头海屿、沙埕岙腰、硖门青屿头,后另有一支系从莆田白塘迁徙至秦屿镇康湖街道。目前,后港李氏后裔繁衍25代,400余人,科级干部2人,工程师2人,主任医师1人,高级教师8人,会计师3人,公务员16人,大学生35人。

后港(岙腰、海屿)李氏支系图:

(1)元祥—(2)皎—(3)聚—(4)万康—(5)璴珪—(6)尚炅—(7)晋延—(8)保—(9)撮—(10)芩—(11)抗—(12)伯休—(13)格—(14)伯玉(入莆田始祖)—(15)慧—(16) 明—(17)泮—(18)富—(19)延麟—(20)肃(麟公长子)—(21)仙师—(22)朝奉—(23)得明—(24)以霖—(25)彦和—(26)孟新—(27)怡文—(28)光远—(29)乔育—(30)应愉(乔育公长子居后港);《(30)应道(乔育公四子)—(31)志顺—(32)圣元—(33)子启(居后港)—(34)逮侯—(35)国士—(36)澄若—(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