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李氏研究 >> 文章内容

杉洋始祖李诲莅闽 居闽时间及避居处州龙泉的原因

  来源: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李氏委员会福鼎理事会  [字体: ]

杉洋始祖李诲莅闽  居闽时间及避居处州龙泉的原因

李  声  国


吾祖李诲公乃大唐襄邑恭王神符公之五世孙,《旧唐书?僖宗纪》载“李誨由河南尹檢校左散騎常侍、福州刺史、福建都團練觀察使”。《新唐书?皇室世系表》载“(官拜)福建任观察使。”《新唐书》载诲公有四个兄弟,老大词公,老二话公,老三谞公,诲公是老四。《新唐书?皇室世系表》载“词公为太子宾客、守散騎常侍”。《长兴县志》记载“贞元十七年(801)刺史李词在顾渚山下修建贡茶院18间,时工匠千余,役工3万,制茶累月方毕”。表明位于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城西北顾渚山曾经留下词公的足迹。据《新唐书·食货四》记载“大历初(约公元766年),全国“有嘉兴、海陵、盐城、新亭、临平、兰亭、永嘉、大昌、侯官、富都十监”。李谞出任为永嘉盐官。后《泉州府志》载李谞又于元和四年(809年)任泉州刺史。于元和七年(812年)改明州刺史。

一 诲公莅闽、居闽的时间

修撰于淳熙丁子(1180年)的杉洋李氏族谱记载:郑孝王七世孙李诲乃唐开成二年(公元837年)状元及第,官福建观察使。《旧唐书?僖宗纪》载“李誨(诲)由河南尹檢校左散騎常侍、兼福州刺史、福建都團練觀察使”。表明诲公在当时可能先官职于河南尹檢校左散騎常侍,后又兼职福州刺史、福建都團練觀察使。其公干可能在其时或稍晚些时间就到过福州,并往返于冀闽两地。由于闽地管理日趋重要,朝廷考虑冀闽两地距离甚远,而命诲公职福州刺史、福建都團練觀察使常住福州。所以本人认为诲公莅闽时间应当延伸到唐开成二年(公元837年)或者稍晚于837年的一些时日。虽然在梁克家撰修成书于淳熙九年(1182年),为现存福州最早的地方志《淳熙三山志》载诲公于唐咸通年间状元公李诲到福建任观察使,主管福建行政工作,考察州县官吏政绩,兼理民事,于北宋庆历四年始修,(1044),前后费时十七年, 最终于嘉佑五年成书的《新唐书》却没有提及,依据志书考证的年代区分《新唐书》较《淳熙三山志》要早138年,其史实可靠性更加合理,故而本人以为尽管《淳熙三山志》在唐开成二年(公元837年)时间诲公没有到任福建观察使的记载,但是成书更早的《旧唐书?僖宗纪》明确记载“李誨(诲)由河南尹檢校左散騎常侍、兼福州刺史、福建都團練觀察使”。表明本人认为诲公莅闽时间应当延伸到唐开成二年(公元837年)或者稍晚于837年的一些时日的看法也有一定的可能,由于资料的不足未能确认而有些遗憾。

二、诲公避居处州龙泉的原因

论及诲公避居处州龙泉桥下的原因,与黄巢义军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黄巢义军于(乾符)二年(875)在山东起事内,随后南下横扫华东诸省。《旧唐书》载:“(乾符)五年(878)三月,黄巢之众再攻江西,陷虔(赣州)、吉(吉安)、饶(鄱阳)、信(上饶)等州,自宣州(皖·宣城)渡江,由浙东欲趋福建,以无舟船,乃开山五百里,由陆趋建州(闽·建瓯),遂陷闽中诸州。”《新唐书》载;“巢度藩镇不一,未足制己,即叛去,转寇浙东,……。贼收众逾江西,破虔、吉、饶、信等州,因刊山开道七百里,直趋建州。”虽然《旧唐书》与《新唐书》描写的文字有所不同,但其内容皆为黄巢攻打华东诸省,由陆路打到福州的史实。当时的诲公应当居住在福州,一则故事可以资佐。即周朴(?―878),字见素,一作太仆,吴兴(今湖州)人。初隐嵩山,后避地福州,寄食鸟石山寺。淡于名利,隐居山林,常与山僧钓叟相往还,与方干、李频为诗友。观察使扬发、李诲招聘,皆拒而不往。唐乾符五年(878),黄巢攻克福州,邀请参加义军,周朴答:我尚不仕天子,安能从“贼”!遂被杀。故事主人周朴是吴兴(今湖州)人,能够到福州安居,笔者认为可能是得到诲公的胞兄词公引荐,由于性格不愿为官,因此有“观察使扬发、李诲招聘,皆拒而不往”的描述。字里行间还透露出诲公在当时有居住福州的可能。由于黄巢义军来势汹涌,诲公便通过信使与居住明州的谞公,也可能同时与湖州的词公一同商议,在某时各自携眷从居住地出发,在浙江某地(很可能在湖州)会合,随后渡过太湖返回长安或洛阳故地。可能诲公诲公遂与仲兄话公携眷慌行之际,在途中得到黄巢义军已经到达浙东的消息,又临时改变计划避居在处州龙泉桥下村。后因中和元年(公元881年)浙省寇发,临海杜雄陷台州,永嘉朱褒陷温州,遂昌卢约陷处州。时处州也不安宁,诲公与兄话公遂携眷返闽,由龙泉桥下村捷径趋古田杉洋时,喜其山川秀丽,且距城邑稍远,可晦迹潜踪,遂卜居于之。其后裔子孙绵延闽、浙、粤及东南亚各地,是李氏入闽的****派系之一。遗憾的是当时与兄弟因为战乱无法相会,加上信息不能沟通,以至谞公和词公的后裔迄今也未能联系。不过诲公避居处州龙泉的原因至此基本明朗。(上述观点为个人见识,仅供参考)